千村跟访记 | 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
作者:来源:社会调查中心发布时间:2020-08-20
村子里水天相接的景色
作者 / 葛梦君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2020年盛夏,我跟随粤东片区潮州潮安队访问员,去到了潮汕地区的两个行政村。此次调研,我最大的收获是观察到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复杂多元的互动关系。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一些村庄也踏上了“城市化”快车道。村民开始脱离农业生产转而投身于现代化工厂,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在不断冲撞中交融。
村子建筑物上的老式文化标语
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
我所跟访的两个位于潮州的村子,虽然在行政区划分的定义上是“农村”,但实际观察这两个村其实在外观呈现上更像是“城镇”。潮汕地区地少人多,村里的房屋大多为新建的现代民居,一栋紧挨着一栋,鳞次栉比。村内的村道多是水泥路,但十分狭窄,主村道只能容纳一辆汽车单行通过,行进到逼仄处就仅能容下两人并行。包围着村庄的不再是农田,而是马路、商铺和厂房。潮汕地区商业氛围浓厚,村里的人鲜少从事农业生产,有些村户甚至家就是厂房,主要生产食品包装袋、陶瓷、灯具装饰品等产品。在机器轰鸣作响、车流喧闹声中,关于村庄的“小桥流水”“绿野青山”式诗意想象逐渐被现代化、城镇化的现实情景所替代。
逐渐现代化的乡村
这是一个村庄消逝,城市生长的时代。位于城市末梢的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加速,以极快的速度发生改变。从村庄的外在形态,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的存在形式不断被城市同化,进而被吸纳进城市的版图。城市数量快速增加,1978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93个,到了2018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72个。城市面积急剧扩张,1981年至2017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56225平方公里,增加了48787平方公里,增长了6.6倍1。在市场的驱动下,人口不断从农村迁徙到城市,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达到60.60%2。正如来自潮汕海丰的五条人乐队歌中所唱“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
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在中国现代发展历史中,因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曾被严格地阻断和区隔。而在农村向城市的急剧转变中,从物质到文化,农村和城市都在悄然互相打量、碰撞、拉锯。在以城市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冲击下,潮州的农村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
村中建筑间隔小
潮汕背山靠海,原住民多是山民、渔人,在古代被视为“南荒蛮夷”。漫长的历史中,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不断迁移至此,随着各民族融合,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碰撞交融,因而在潮汕地区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
潮汕人民宗族观念非常强烈,敬畏鬼神、注重祭祀,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尤为根深蒂固。且说潮汕地区多宗祠、神祠,具有“唯灵则信、泛信不专”的信仰特征。逢庙必拜,所拜之神众多,不仅有佛祖、妈祖、关公、财神,而且有门神、土地爷、狮爷等。每月初一、十五要拜门前,初二、十六要拜土地神,还有各种神的诞辰、祭祖。一个传统的潮汕妇女,一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要花在与求神祭祖相关的事情上,什么时辰、什么贡品、什么礼数都有氏族流传下来的严格规定,不可随意增减或改期延期。基于这个情况,在广东千村调查中访问员询问祭祀支出时,好些村民都没办法立即给出答案,就算是掏出账本来算,也一时三刻算不清楚。
访问员在访问
此外,潮州人对“茶”的热爱也令我印象深刻。当地人把茶叶称为“茶米”,意思是茶与米一样重要,大多数家庭喝茶就像吃米饭一样,一日三餐皆要,甚至更为频繁。我们去到村民家里做问卷访谈,一行人刚落座,村民就沏起了工夫茶招呼我们,几乎家家户户如此。工夫茶的冲泡体现着潮汕人的精细。喝茶的杯子数量一般为三个,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热水烫杯,用茶匙将茶叶倒入盖碗,再用沸水洗茶,并将洗茶的茶汤倒入杯中二次润杯。最后将茶杯整齐靠拢,以循环打圈的方式倒茶,即为“关公巡城”。这是为了让茶水的分量及香味均匀地分配给每个杯,以免厚此薄彼,就如“关公巡城”般面面俱到。“巡城”之后,将壶内残存的茶汤一滴一滴地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让每杯的茶色和茶味浓度相同,此乃“韩信点兵”。
受访户家中的茶几上摆着茶具
然而在与当地不少年轻人进行接触后,会发现这些传统习俗的影响力正在衰减。同行的访问员都是潮州本地的、会说方言的95后大学生,当问到本地的一些习俗他们是否还会遵从时,他们说在祭祀方面,现在家里已经没那么讲究了。家里要拜神的时候,家长告诉他们怎么做,他们就跟着做,但具体什么要求,出于什么原因,大多数年轻一辈都是不太懂的。在喝茶方面,虽然平时也有喝茶的习惯,但并不太会泡讲究的工夫茶,一般只是简单地倒倒茶。
倾听村庄的声音
面对城市化的巨大利益,村庄的发展容易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在向城市奔进中,潮州的一些村镇更像是跛腿的巨人。大部分的村庄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不利于村镇未来的经济发展和长期建设。有的村子,村委和部分村民就一些利益分配问题无法沟通达成一致,导致村委和个别村民关系不融洽。村庄虽然在面貌上趋于“城镇”,但村集体基本没有财政收入,无力为村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村庄里一般也没什么福利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就连村道基本上也是村民各家各户自修的。原本村内道路狭窄、逼仄,加之部分村民家里还会垫高门前道路,所以行人、通车都十分不便…..
傍晚时村子的天空
传统的村落逐渐销声匿迹,现代化的城市仍在艰难成长。在这样的“半农村、半城市”的过渡阶段,倾听乡村的声音,发现农村的问题,关注村民的需求,使农村在被城市同化的过程中,仍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广东千村调查每年召集青年学子,行走南粤大地,通过数据记录农村变迁与发展足迹的初心和意义所在。
数据来源:
[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阔步前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