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手记:初心不变,千村让人生更为厚重和真实

作者:来源:社会调查中心发布时间:2020-08-13

编者按

广东千村调查项目每年都通过招募心怀乡土的高校学子,深入广东乡村开展入户调研,收集农村微观数据,实现助力“三农”研究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高校学子提供一个观察乡村现状,了解社情民意的实践机会。

2020年为项目开展的第三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曾晨妤成为了今年千村项目河源龙川队的一名访问员兼队长。在与队友一起入户调查,记录乡村的过程中,她认真践行队长职责,协调队员高效完成调查任务,同时探究乡村发展,思考社会调查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锻炼自己,收获成长。

本文是曾晨妤所写的调查手记,主要记录其担任队长的经验心得,并尝试通过回答参加乡村调查“是否有用”和“是否值得”两个问题来回顾自己参加项目的初心,记录思考点滴之余,鼓励更多同辈大学生能走进乡村,关注乡村,一同为乡村振兴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村子景色一览

 

 


初心不变,千村让人生更为厚重和真实

 

作者 / 曾晨妤

 

广东千村调查,是我们调查千村,还是千村“调查”我们?

——题记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如果说,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我们都生而处于一个舞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那么,“广东千村调查”也是一个舞台,每个人各占所位、各挥所长,共同向看客们演绎着经典。而我有幸能够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且听我一一诉说“我们的故事”。

 

 

千村调查中的角色演绎


01 访问员队长——中层协调


若把千村项目组比作“宏观把握者”,访问员是“微观实践者”。那么,访问员队长则扮演着“中层协调者”的角色,其中需要协调三个关系,这也是我在三次面试中反复向老师阐释的观点:项目组与访问队伍的关系、访问地与访问队伍的关系、访问队伍内部的关系。

 

村民们在农田里忙活


第一,项目组作为整个“广东千村调查”的总统筹,具有自上而下的宏观部署,队长不仅要尽可能了解项目组、片区督导老师对于本队伍的要求,还要横向对比其他队伍的构成和访问情况,从而明白自身队伍在整个项目中的定位。一方面要及时与项目组老师实时跟进访问进度;另一方面则根据要求,尽可能在队伍内部调动各成员积极性,共同规划访问行程,使访问高效进行。

第二,在访问进度上,如何把握时机,联系访问地村委也是不小的挑战。队长需要在前一村庄访问任务行将结束之际,提前接触下一村庄村委。如果村委负责人热情负责,积极帮助联系访户,则总体顺利;反之,则需要访问员付出更多时间挨家“扫出”目标访户;然而,即使村委配合,如若访户由于上年访问时间过长、或是排斥外人心态较重等原因,也会对整个访问进度带来挑战。因此,队长不仅需要使村委的帮助最大化,还需要尽可能让队员轻松访问、减少心理压力。必要时,对于表现出消极态度的队员做好情绪引导。



曾晨妤在村子的小卖部里帮忙


第三,高效需要集体努力,但队长应处理好队伍内部的两个问题。首先是分工合作的问题,除了学校要求的财务负责人外,有必要开发队员的能力,增设不同的“负责人”,细化分工。譬如摄影好的人可以负责宣传工作,而擅长社交的人可以负责联系包车和食宿老板……按照粤四片区督导刘一冰老师的话,就是“相互补充”。其次是访问效率的“度”,也就是在保证访问速度较快、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又不至于让队员感到疲倦反变低效。当结束第二条村时,我观察到有的队伍进度较快,出于竞争心态,我一方面希望加快整体进度,另一方面又开始质问自己参加千村调查的“初心”。

带着疑惑,我与督导老师和队员都进行了沟通,意识到“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可以在核图环节增加速度,但总体还要在每次访问结束时给予一定的休整。休整而非加速,其关键就在于,让大家认真感受每寸土地、每位访户……在这一系列的体验中,品味乡村的另一面,重新思考乡村和自己,或者说,在广东千村调查的土壤中“再次生长”。


曾晨妤在村子里打篮球



02 访问员——深处探索


队长不仅要协调好宏、微层次的关系,还要留意微观访问中的细节。在具体访问中,自我感觉需要加持两个方面的认知:

首先是对乡村历史与现状发展的认知。由于从小成长在城市,对乡村的印象只停留在“假期玩耍的老家”,或是从父辈口中得知的“以前的路很窄,爷爷经常自制红糖粄,走很远的路才到镇上换些学费”……

诚然,尽管每次回家乡我都能隐约感受到它的巨大变化,但对于家乡乃至广东省、甚至于中国乡村的认知都存在一种“历史性缺失”,即对于乡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一种较为模糊和断裂的认知。而本科城乡规划和硕士社会学的两个专业视角让我十分肯定一件事,也就是我们要“重观”乡村,既是“重新观察”也是“重点关注”。要看到广东的乡村,也要看到东、中、西部的乡村及其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的人生历程,这不仅仅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自觉传承,还是对中国和个体未来走向的自觉负责。



访问员欣赏村子里雨后的天空


其次是对自我能力和品性的认知。十天完成四个镇120个样本的任务,可以说刷新了各位队员对自己的认知。就我而言,一方面,我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善于观察和交谈,我可以比较容易得到访户的信任,在“谈天说地”中既能获取需要的信息数据、也可以使访户不至于觉得枯燥无趣。另一方面,我有时会缺乏耐心。为顺利完成任务,我会尽可能避免访户“过度延伸”。譬如只需要对方简短回答“村委与村民的关系是否较好”的问题,对方往往会如“一触即开的水龙头”般地大陈不快,少则一二分钟、多则数十分钟。

虽然我在其中不断调整心态,但如今想来,其实多和访问对象“延伸”对于生活的看法也未尝不是趣事。一是相比于访问速度,访问质量更加重要;二是包括访问员和访户在内的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血肉,并非死板的“问答机器人”。每一条数据背后是一段段真实的人间故事,它值得被发现、更值得被尊重。

 

访问员两人一组开展入户访问

 


千村的初心,我们的初心

 

如果从受访者角度出发,最让他们疑惑的,莫过于“你们做这个调查有没有用?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想必也是每个访问员都会思考的。 

在每次访问中,我都会向受访户和队员强调:“广东千村调查每年都会出访问实录和数据文件,它有助于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它是有用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不知道受访者是否真心认同,但对我来说,我是确确实实打从心底这么认为,乡村调查有其“有用”和“值得”之处。

 

访问员对村民进行访问


“它有用吗?”受访户质疑我的时候,我也再一次地问自己,“还是有用的吧!”且不说调查数据的偏差、以及付诸于上层决策的可能性等问题。它有用之处或许在于告诉大家,“乡村一直被记住,从未被遗忘”。尽管改革开放的先手是在乡村,但无可否认,随着国门打开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有日益固化的趋向。若不加紧改变,乡村恐怕越加难以赶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而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千村调查项目的有力支撑背景,“三农”问题在以前和将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没有乡村的振兴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

因此,千村调查、或者说乡村振兴的“有用”,势必是一个长期且曲折表现的过程。中国国土之大、各地发展差异之大,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探索通透和改革深入的。对于访问员而言,千村告诉我们“大家需重视”。由于每个访问员的加入,使乡村振兴得以被更多人、甚至乎被年青一代所关注;而对于访户来说,千村则传达“乡村需坚持”。尽管城乡发展不平衡,但国家一直在努力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只不过,这一切“有用”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信心和耐心,一起奋斗,静待乡村的变化。



访问员记录村子景色


那么,“千村值得吗?”值不值得本身也许是个“伪命题”,对于不同人来说,“是否值得”只在于一念之间。但是,一生往往短暂,趁年轻做些自己想做的不就好了吗?若非要思考值不值得,“那也是十分值得的吧!”对于参加千村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能够在暑假花费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重新了解家乡,了解广东乡村,再次挖掘自己的潜能,结交到一帮志同道合都想为乡村贡献力量的朋友,不正是一件“十分值得”的事情吗?此外,对于项目组的各位老师而言,尽管千村调查项目的连年开展势必会遇到许多不小的阻力,但正因为有这一批又一批年轻充满活力的我们在共同努力,想必也应该是一件“十分值得”的事吧!

“有用”和“值得”的问题,促使我重新思考参与千村的“初心”。我想,我的“初心”是坚定的,正如结束交接时大多数队员的回答:“初心未变,人生反而变得厚重和真实”。这种坚定信念不仅是对于广东千村调查项目本身,也来自于每一名队员。

 

队伍与村委合照

 


如炬火,漫步城乡大地

 

如题记所言,在千村项目中存在着“双向调查”。我们一面调查着乡村,一面又受乡村的“调查”。这直击心灵的一道道“反向问答题”,应该引起每个人反思。 

“对于广东乡村,乃至中国城乡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了解多少?还需要奋斗多少?”我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未竟事业,首先需要每个人在观念上的觉醒和信念”。 

正如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感慨要“文化自觉”,以及近年来国家强调的“文化自信”。广东千村调查作为建构中国发展的万千“砖瓦”之一,它启发着人们的自觉和自信。如果说“实践出真知”,那么每个访问员便是在这访问中,“自觉”地发现乡村,重拾对于乡村发展的“信心”,昂首阔步地在这片城乡大地上“撸起袖子干”。

 

访问员与受访户做问卷


作为结语,我想引用鲁迅先生的“炬火”概念。我们连同这一身黄色的访问服,就像一把把“炬火”,它如期地在每年暑假散播各地。它照得水田更加丰收、照得乡路更加明亮、照得河湾更加斑斓……更重要的,是这“炬火”照得人心愈加温暖和从容。它不仅照耀着这乡野城间,还时刻照亮着我们自己的内心……

愿城乡齐展翅,众人皆闪光。



河源龙川队背影合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