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10期】刘西川:新时期的农村金融理论:现实回应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11-03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2021年10月2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西川教授,受邀担任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10期主讲嘉宾。本期讲座为线上讲座。
刘西川教授本次讲座的题目是“新时期的农村金融理论:现实回应”,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及其对发展农村金融理论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农村金融理论重构的三个重要内容:范式转变、基本内涵及逻辑思路;第三部分是从研究服务于实践出发,提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在第一部分,刘西川教授首先指出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农业融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小额、短期信用贷款向商业化、资金额度增大、期限延长等方面发展,并向包括农业保险、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在内的多元化需求转型;农村金融领域传统授信模式和风控手段,制约了农村金融整体风控水平的提升。然后,刘西川教授从非政府小额信、城商行小贷项目、农业产业链融资、农村互联网金融、数字化普惠金融等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历史经验。他认为,农村金融既有理论认识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应对中国农村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化不够”。根据对现状与历史经验的比较,刘西川教授对农业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推进做出了基本研判: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已成为农业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旋律;普惠金融仍需从理论上研究普惠金融市场构建的运行机理及完善路径;绿色金融虽是刚起步的新事物,但也是大势所趋。
在第二部分,刘西川教授详细阐述了农村金融理论重构的范式转变、基本内涵及逻辑思路。农村金融旧范式强调以补贴信贷和国有金融资本为主导,新范式更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市场竞争。他认为,新时期农村金融研究需要实现发展经济学到现代金融学的研究范式转变,在构建新的农村金融理论的过程中,应强调金融的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基本功能;金融市场体系在“三农”领域资源配置中所起的核心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满足融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资产定价为企业和个人等的经济决策提供客观的评估依据。在此基础上,刘西川教授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思路,即风险定价的市场化、组织治理的市场化、市场融合的市场化以及政府支持的市场化。
在第三部分,刘西川教授提出了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一方面,市场化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构想的主线索,构建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匹配的、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其核心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市场化。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是一个由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组成的多层次体系。针对中国农业和“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有必要采取分类实施和分层推进思路,在解决坚持市场化的框架下解决不同细分市场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