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18期】纪月清:农业机械化仅仅替代劳动吗?——农时视角的小麦机收增产功能研究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6-30

2022年6月10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纪月清教授受邀进行了题为“农业机械化仅仅替代劳动吗?——农时视角的小麦机收增产功能研究”的主题讲座。他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引出研究问题,并从农时的视角探讨机械化对小麦增收的影响。

图片

从发展经济学的传统观念来看,用以替代土地的生物技术和用以替代劳动力的机械技术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路径。在我国,尽管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经营规模更小,但农业机械化率却明显更高,同时,在农业劳动人数出现减少之前,稻麦收获机械已经在黄淮海平原普及。这似乎与机械替代劳动的观点相矛盾,这便引出了纪教授的研究问题:为何大量不从事非农就业、收入不高不太在意闲暇的农户也在普遍使用机械进行收割?纪教授认为,多熟制地区使用机械收获小麦的目的可能还包括“抢种下茬作物”,机械化的发展缩短了上下两茬作物收、种之间的土地“闲置时间”,农户就可以种植生育期更长的高产作物与品种,更加充分地利用阳光、延长作物光合作用天数、累积更多有机物,获得更高产量。

纪教授指出,农业自然再生产具有“函数”特性,即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强度+矿质元素-消耗量-损耗量)*经济系数。因此,有效延长光合时间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途径。对农时的关注,一直是中国农民从古至今的耕作智慧,在机械化引入之后,可能存在更充分地利用农时的现象。因此,纪教授提出了以下的研究假说:在多熟制地区,冬小麦收获机械化的发展会提高下茬玉米或水稻的单产、降低单产波动、并促进种植专业化的提高。

纪教授使用了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收集整理的县级粮食作物生产数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时间层面选取了1990年到2004年这15年间的历史面板数据,区域层面选取暖温带及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的省份,这些都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

纪教授进一步给我们介绍了该研究的具体发现。在稻-麦两熟县,小麦的机收率每提高10%,能够显著提高下一季水稻4.6%的产量,同时也可以降低水稻的单产波动,但对水稻的种植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纪教授认为,尽管机收小麦能够提高水稻产量,由于水稻的种植潜力已经被全面挖掘,适合耕种水稻的土地面积很难进一步扩大。在玉-麦两熟县,研究结果与稻-麦两熟县完全不同,小麦的机收率对玉米单产并没有显著影响,单产的波动则显著提高,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户也显著扩大了玉米的种植比例。纪教授指出,相较于水稻有更早熟且产量更高的品种,玉米的生育期已经压到很短,没有更早熟的玉米品种,因此玉米的单产并不会提高。但玉米的经济价值更高,“闲置时间”被压缩后,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被用以种植玉米,这使得玉米的种植比例显著提高。种植比例的提高导致更多不适用于耕种玉米的土地开始耕作玉米,单产的波动反而会加大。在种植专业化方面,小麦机收率能够更为显著地提高旱作区的秋收作物种植专业化程度。

最后,纪教授表示,接下来农业生产的改革方向应该充分考虑农时视角下的劳动利用和“品种-农艺-机械”技术革新。对于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瞄准农时,通过“劳动利用-复种-不同生育期作物和品种结构”的改变来更有效利用光热条件,提高全年的土地生产效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