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季焜:如何确保我国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6-25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自成立起即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共邀请了10位乡村振兴领域的资深学者和专家。即日起,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的精彩观点和解读。

本期,我们转载了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近来对乡村振兴的公开探讨。

黄季焜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荣誉终生会士,农业和应用经济学会(美国)会士。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学会当选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科技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农产品供需与贸易、食物安全、农村发展政策、气候变化经济学。

背景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正值“十四五”开局,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确保我国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我国农业经济将如何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

人民日报社旗下专注于三农领域的融媒体平台人民三农网邀请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针对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乡振丨黄季焜: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向高值农业、非农就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方向转型

关于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您有哪些看法?

黄季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说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然任务艰巨,表明中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脱贫县过去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是它们大多数地处中西部山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致贫原因极其复杂。在“十四五”过渡期内,不但要防范返贫问题,还要加快解决包括脱贫县在内的所有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许多短板问题。但是,欠发达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产业都相对落后,财政收入低,资金短缺较为严重。因此,在“十四五”时期,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一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保障;二要发展壮大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促进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稳定就业;三要优先解决这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农民培训、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等,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补齐欠发达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短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要在继续用好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基础上,结合数字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构建全国联网的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精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各地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完善帮扶机制。一是健全及时的求助制度,包括政府应急救助、社会救助、社会扶贫网众筹等多管齐下的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遇病、遇灾、遇困不返贫;二是完善扶贫保险制度,探索产业“防贫保”与农业保险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常态化的防贫保险制度,满足贫困户多样化、多层次保险需求,确保边缘群体不致贫;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人员的保障标准,逐渐缩小与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的差距,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确保特殊贫困群体有保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请您分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将如何发展?

黄季焜:我国农业经济正在向高值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过去4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农业投入年均增长2.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达5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加速了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使农业逐渐向高效高质多功能的高值农业与永续发展方向转型,数据显示,高值农业(蔬果、畜产品和水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越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也越高(图1)。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

图1. 1978-2017年高值农业占比与农民人均收入(高值农业:蔬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

黄季焜:我国农村劳动力正从兼业向农业与非农就业分工方向转型。过去40年,伴随农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进程加速,非农就业快速增长,许多地方农民的非农收入已经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长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长,显著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增收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当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或劳动收入)趋同时候,城乡收入差异、工农收入差别才能彻底消除。

图2. 1978-2017年各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

黄季焜:虽然未来我国农业劳动力需要大幅减少,但农民素质需不断提高;养殖业将全面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转型;种植业遵循“二八定律”(20%农民生产、80%农产品),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认为这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愿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拉近城乡距离、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您认为,目前城乡融合发展要有哪些突破?

黄季焜:我国农村正向城乡融合的发展方向转型。在这转型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以城带乡”发展问题。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城乡融合制度框架下,农村改革红利才能得到充分释放。要加快缩短城乡公共政策差异,通过城乡“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政策并轨,促进城乡融合的进程。总体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经济转型是相辅相成的,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经济转型有利于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结构转型是指国民经济和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与服务业转变的过程,它为农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产品需求和先进农业装备与生产资料;农村经济转型是指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驱动力来促进农业多样化与商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过程,它为结构转型提供劳动力、食物与纤维和资金积累。乡村振兴要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同时推进结构转型和农村转型,才能更快实现劳动生产力在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的趋同,实现城乡劳动生产力或收入的均等。


背景二:3月20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举行。在分论坛“透视种子与粮食安全”中,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进行了分享。

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黄季焜教授的发言进行整理,本文在此转载。

北京大学黄季焜:中国口粮能够绝对安全 要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主要的粮食种类具有怎样的产量特征?

黄季焜:我国的水稻、小麦基本上能够达到接近百分之百自给率,但是玉米的自给率会显著下降。去年玉米进口已经超过1000万吨,我们预测在2025年可能达到4000万吨左右。大豆的自给率同样会下降,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自给率会下降。但是其它产品还是自给率非常高的。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国的稻谷与小麦完全能够自给,最重要的是它的品质在不断提高。

第二,我们在粮食饲料方面,主要是大豆和玉米进口不断增多,畜产品进口也会增多。我们如果不进口玉米跟大豆,我们必须进口畜产品。

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黄季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能靠投入增多。稻谷、小麦要提高品质,玉米以及大豆增长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重要要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现在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以及生物育种这方面的技术非常非常重要。

种业要创新,必须深化种业的科技体系改革,理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种业创新的主体。

最后,给大家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第一,中国口粮能够绝对安全,但前提是不断提高大米的品质和特种小麦或特殊用途的小麦。第二,玉米、大豆进口肯定要不断增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减少进口量,我们必须要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要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能力,种业创新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推进呢?

黄季焜:应该真正建立起产、学、研相辅相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企业是应用产业化研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我们现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除了有序以外还要加快推进特别是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对我们提高玉米产量、减少玉米进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点是种子资源的保护。不但是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我们有很多种子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到底有哪些功能,哪些能够采用?充分利用现有以及未来好的种子资源应该作为我们重点的工作之一。

背景三:2021中国农业展望大会4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举行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专题报告会。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作黄季焜作了题为“国际贸易、食物安全和中国农业”的专题报告。

《智慧农业》(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整理了黄季焜教授的发言,本文在此转载。http://www.smartag.net.cn/CN/news/news10536.shtml

对外贸易对我国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黄季焜:对外贸易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逐渐整合,促进了劳动与资金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增加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在缓解国内水土资源压力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例如大豆、食油、玉米和奶制品等),其出口国的生产有比较优势,他们生产每公斤这些农产品所需要的水土资源显著小于我国。因此,我国这些农产品进口的增长,也为全球节约了大量的农用水和土地,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未来粮食自给和进口水平是怎么样的?

黄季焜:中国未来除了口粮(大米和小麦)需求下降外,其他农产品需求都显现增长趋势。虽然主要农产品国内生产也将不断增长,但食物生产增长总体上忙于需求增长。食物自给率将从现在的94%左右进一步下降到2035年的90%左右,但口粮完全能够自给,进口增长的主要是玉米、大豆、牛羊肉、奶制品等农产品,但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是可控的。

在农业方面,如何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黄季焜:对于国际贸易,应该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改革,通过国际贸易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等食物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未来饲料粮(特别是大豆)进口要多样化,包括进口国的多样化、进口品种的多样化,同时发展油料、牧草等替代大豆作为蛋白饲料,下降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

双循环背景下如何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

黄季焜:从农产品政策来说,未来的增长主要高值农业。国内大循环要以高值农产品为主,增加农民收入,在国内提升加工增值部分。国际大循环,一方面要促进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适度进口饲料及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通过进口饲料来促进国内畜牧业的发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