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手记 | 乡村振兴,要答好新时代的教育、产业和人才建设考卷

作者:来源:社会调查中心发布时间:2021-09-17


作者 / 2021广东千村调查宣传组 彭沁雪


    直到写下手记的今天,村里度过的时光在回忆中依旧清晰。我遇到过毫不客气拒访的村民,也曾被不认识的爷爷奶奶关心;我曾被笼罩在早上七点镇上早餐摊的烟火,也曾在晚上九点漆黑的村里稻田乡路前行;我品尝过地道美味的客家菜肴,也试过在飞驰在乡村深处环绕山路的车上啃面包;我记录过村里三五成群的大狗嬉闹奔跑,也在归途中聆听过月光下的蛙声一片……


村里的日子炎热而漫长。除了村委会办公室,村民家里很少能看到空调。访问的时候,经常是半旧的风扇“吱吱呀呀”旋转着,耳边传来访问员孜孜不倦的提问声。访问员队长的身影多半穿梭在村巷、田间,手里的电话永远在保持联络。偶遇下雨天,访问员便会在乡间泥路上踏出一个一个脚印,继而在下一处水凼里掀起一波一波的涟漪。负责绘图的访问员则是有点不讲究,举着伞、拿着图纸便要去继续任务。伞外是漫天风雨,伞内是尽力描绘乡村每个角落的一笔一划。


绘图员正在记录村居位置


在这短短五天的跟访内,走过的地方虽未能囊括所负责片区的全部样本村,但对乡村的情况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故乡对于我来说是爷爷奶奶家,是一个一年只会回去几次的地方。如今长大后,脱离了“故乡”这个滤镜,真正深入乡村的深处,把乡村作为社会、作为生活甚至作为人生其中一个区域或场景去看待和思考时,我才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乡村真正的面貌。在这趟旅程里,我深觉如今的乡村与城市之间在某些方面实际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乡村教育建设、产业建设和人才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




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的振兴、农村的现代化实际上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深入乡村之前,受限于自身的学历圈层和信息获取渠道,我几乎无法想象现实的广东仍存在这这样的村子。整个村没有一个本科生,村委中最高学历是大专。而这样的村据访问员和一线基层工作人员介绍,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


受访户家的狗紧紧跟着访问员


目前通过政策支援和引导,很多农村学校都在逐渐改善硬件条件,但是因为师资、管理或者学费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接受完义务教育便无法再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义务教育之外的学费负担,有时候可以压倒一个农村家庭。根据访问员们调查过程的了解,他们所接触到受访户中,大部分细细诉说自家贫困情况的家庭其实都是多子家庭,父母那一代便是多子家庭结合,因此对于超生、多生习以为常,并不会意识到生育多个孩子会导致分配到每个孩子的教育资源可能无法保障。


此外,因为大部分农村家庭资源有限,多子家庭中青壮年有一部分是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或者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收入、没有能力的他们,也就没有离开乡村出去谋发展。因此,在教育投入方面,没有充足资金的他们只好缩减着对下一代的教育投入,亦或是咬牙拼搏一场,希冀着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蜕变”,从而摆脱贫穷的代际传递。


除了家庭照料负担过重、职业技能够不上门槛原因外,传统观念熏陶如“跟着家人做生意比读书要好”等也会让部分村民不愿外出打工,“老板梦”让他们更倾向于在家乡谋求和等待商机。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在乡村教育中亟待填补。




农业生产和经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村是否有“一村一品”或者“电商扶贫”?然而,在我所跟访的的几个乡村里,并没有哪一个村有较为成型、体系相对完善的扶贫或集体经济产业。有的村子甚至于村委里也没几个人能较为详细分享通过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理念。产业扶贫是对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发展的一种政策倾斜。跟访的路上,我看到很多村镇盛产龙眼,但是因为丰产,物贱伤农,很多盛产的龙眼最后只能落得低价随意销售的下场。有些叔叔阿姨都不愿意浪费时间集中采收,只每天摘一部分,在地上铺个布和筐子就开始小摊摆卖,只求赚个饭菜钱。


村民到河中捕鱼


从产业条件来看,广东是我国适宜栽培龙眼面积最大的省份。虽然不知道这些被调查农村种植的龙眼是否经过科学干预和提质增产,但就村民赠予我们品尝的龙眼来看,果实要比市场正规超市和水果店里卖的更小一些,果肉也不是特别的饱满,汁水丰盈度和甜度也是相应更小。商品不具备竞品优势,自然产业也难以发展。因此,希望有新型科学农业知识储备丰富的“新农人”能够带领这些龙眼产地的村民改良育种科学种植,做好产品同时谋求销售渠道拓展、优化和产品升级、深加工等,带动村民积极投入新农业发展,创造乡村更大的经济收益和更稳定长远的发展。




乡村基层治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坚实人才支撑。在人才和组织建设上,虽然每个受访的村子都有自己的党群服务中心,有一定数量的村委团委为村民服务与办事。但人才仍然是乡村振兴最缺乏的关键资源。很多的村委已至中年,虽“为人民服务”的心火仍旧炙热,但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利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脱节。我所接触到的、最年轻的村委是97年出生的,年龄正盛,学历仅为专科毕业。村委们有时与我们交谈时,会流露出“学历较低其实时乡村建设团队的硬伤”等想法,他们认为,没有知识储备,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都希望能有更多大学生可以回到村子里来,跟他们一起做好基层工作。


访问员进行面对面调查


乡村人才振兴,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我认为当下对于乡村发展或振兴前景的宣传仍然不足,导致有的具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甚至更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在当下的信息接受中,认为回乡村发展都是吃苦的,是职业规划中的最后一个备选项,因此这般心态的年轻一代其实是很难回到村里来。如何设置人才引进的机制,并做好相应的宣传,是需要乡村、社会、政府等各方细细考量和合力完成的事情。


其次,在村委与村民的关系上,很多村民反映,自己和村委的关系一般,原因在于他们看不到村委做了什么事情。于是村民觉得,村委应该都是在办公室里喝茶、不做事的。但据跟访了解,大多数村委其实都有努力地为村民做事,可能确实存在有的事务过于细碎繁杂,又或者是与村民自身的直接利益无关,所以这部分工作就没有被看见。信息不对称就容易导致关系起伏,期望双方可以积极打破信息隔阂,让村委和村民互相了解和理解,为乡村和谐治理而共同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乡村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虽然在这次不到一周的调查中,很多村内的情况都未能深入彻底地了解,但也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中政策精准性极其重要。调查的每一条数据都真真实实的反映和点明了当下村庄的发展背后的一系列问题,而我所看见的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便是其中一部分。


政策和措施不能纸上谈兵,“振兴”不能浅浅浮在纸面上,而应该深深地沉入土地,烙印在乡村发展的前路上。虽然我们乡村振兴的道路依旧漫长,但我相信,在一批批青年的投身乡村调查和基层建设后,在中国前沿智库的献智献才后,在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积极引导中,我们一定会看见乡村一步步振兴起来和伟大中国梦最终实现的美好日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