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手记 | 岁月漫漫,莫忘家乡

作者:来源:社会调查中心发布时间:2021-09-08


编者按

远游求学,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声声乡音,割舍不断的是殷殷乡情。广东千村调查召集心怀乡土的学子回乡调研,通过采集数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贡献游子赤诚热血和青春力量。


本文作者方诗芸出生和成长于汕头潮南,大学时离乡求学,今年加入广东千村调查,成为汕头潮南队的一名访问员。此次的千村调查,她在乡音中重新领略了潮南的乡土人情,也收获了与队友共同奋斗的情谊。以下为方诗芸所写的调查手记,记录了她看到的乡村、听到的乡音,以及她对乡村发展的一点思考。


岁月漫漫,莫忘家乡

作者 / 汕头潮南队访问员 方诗芸


2021年七八月的盛夏,蓝天白云、绿野瓦房,身着小黄衣的我和队友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市郊的村落,“重回”故乡,在日夜轮转间成为我回忆中的珍藏。


最开始的我们,在潮湿又狭窄的巷子里,轻轻叩门,问道:“您好!请问有人在吗?我们是来自广东千村调查的访问员……”于团队、于乡土、于文化,千村调查让我脑海中模糊了的“乡村”得以明晰,让我寻得了阔别已久的归属感。


汕头潮南队访问员合照


幸得乡音,传情达意


我是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论语种,不论普通话还是方言,语言的化用、语义的传达时常会触动我。潮汕方言各有分支,在不同地区,同一个字的读音、含义或许都不一样,体验起来着实有趣。汕头市区的我前往市郊潮南,一路上沟通和交流,可谓是见证了潮汕方言在潮汕大地的碰撞、演绎。


 “可是‘宏’在我们那边不是这样读的呀!”“这边一直是这么读的……”欢快地争执过后,我在队友和受访婆婆的纠正下,磕磕绊绊地应用着“崭新”读音。在实地调查里,乡音成为一个个跃动的音符,乐谱背后是方言的发展史。我记得初中老师介绍过,元朝的时候便有了潮剧。在调查中,我深刻感受到潮汕方言的语音声调、独特习语甚至艺术创作,经时代大浪淘沙,至今仍青翠盎然。作为潮汕方言的自觉传承者,能听懂、活用如此别具一格的语言,实为我辈之幸。


督导指导访问员进行核图工作


村子里,方言往往更为醇厚,在做问卷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沟通中“达意”实为第一准则:“您家里有没有汽车?”我问。“有没有‘四轮’?”队友在一旁这样补充。


地道的、承载乡土气息的“翻译”,让我在恍然大悟中暗自佩服。语言的转换可以称之为艺术,沟通交流的技巧也在无形中显现。千村调查意在收集珍贵的数据,我们在充分理解问卷的基础上,尝试着用朴实又巧妙的表达让一个个访问要点落地,让每一位受访者都能“听懂”我们想要问什么。


回想起正式访问前的数次排练,大家一起围坐讨论如何向受访户解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教育救助”等专业名词,尝试和希冀着用村民们最易接受的说法传达有效信息,收集有效数据。


现在看来,过去的十几天访问中,在讨论、调查实战和总结反思中,我们的方言理解力和词库都达到了当前人生峰值,从交流顺畅度和问卷完成速度来看,效果喜人。


四个村子走下来,方言无疑拉近了我们与村民的距离,我欣喜于乡音的活力。每次在受访户家做完问卷,走在归队路上,我都默默感慨:这或许是我前后五年说潮汕话说得最多的时间段了。


在省外上学,我时常想念广东,想念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大雨滂沱的潮汕,想念对应古诗音韵的潮汕话。感谢千村调查,满足我对乡音、对家乡有了更深、更新、更真实的念想。




千村百态,承我希冀


村庄百态,各美其美。穿梭南粤大地,我领略了一番乡村的景致。半山腰的村庄、小道点缀着零星的店铺、暴雨将来时被点染成黄灰色天空……自然与人融合在广阔的画面中,叫人难以不动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村庄就是每一块土地的缩影,背后的文化积淀,叩击心灵。穿梭村口的菜市场里,忙碌的小贩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而村民们大多淳朴热情,看我们在村子里辗转访问,总不忘关心我们吃饭了没,晚上怎么回住处。受访的阿姨、婆婆不停为我们倒茶,最后一个村子的老奶奶还拿来新摘的龙眼,喊我们一起吃。


我们访问的村子里,有的安宁和乐,有的矛盾潜伏。有一位受访户爷爷和我谈村里的情况。从他的视角,我看到了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村委选举、邻里关系、贫困扶助村内建设治标不治本……形式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老人特别提到了村里的排水管道问题,告诉我村子里看似修建管道解决了排污问题,实则不然。由于管道浇筑不牢,排水过程中水往下泄,最终汇入村里的坑地、洼地,其实更为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


听到村民的烦恼、忧虑甚至控诉,我们在调查中需要尽力做好一名倾听者,时刻提醒自己访问的职责和规范。培训时老师曾叮嘱,调研强调价值中立,应以严谨、理智的姿态面对村民。晚上会不自觉地回想村民的诉求,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选择遵守调查规则,再将我们连同村民的愿望和期待都寄托在调查的数据上。


访问员开展行政村问卷访问


督导老师说,十年前难以想象的事情现在可能正在发生,而现在难以想象的事情十年后也有可能发生。政策的落地需要时间,精准有力、贴合民情的改革需要前期广泛的调研。我们愿意等待并打心底里希望,村民们的生活能早日得到改善。




回忆作序,祝愿相赠


访问中,我们曾目睹村民态度强硬地拒访,内心惊愕不已。幸好督导老师及时帮助我们梳理情绪,给予我们访问中的指导,让我们理解“拒访”是受访者的权利,在调研领域有相应的研究,“拒访”也可以发挥数据价值。


经历拒访那天一行人走在回去宾馆的路上,我扭头时忽然发现,晚霞将村子衬托成了温柔水乡。团队里八人同行,我心里安定了很多。访问的实际状况难以预料,偶尔的不顺实属正常,这并不能抹杀调查本身的意义,也不会磨灭我们的热情。途遇困难,我们一同解决。真实的生活必然存在不足,我们没有退缩,而是肩并肩将其克服。走在队友身旁,我抬头看晚霞浪漫,突然觉得此刻也很美好,真正的美有张力,真正的美允许有拉扯。有不足、有缺陷,依然美好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更何况,情谊澄澈,千村已予我难言的幸福。


傍晚时村里的景色


穿梭在起起伏伏的村落里,电动车的喇叭声从身后传来,我还没回头,“靠右”的提醒已在身旁响起。冒雨前行,队友总默默接过我手里的雨伞;回到酒店,舍友总问是否需要帮我做财务表格。每天晚上开总结会议,一天的疲惫也在玩笑嬉闹中大大缓解,队友的支持是我们给彼此最大的鼓舞。步履匆匆,能和大家共享一段相互扶持的时光,我倍感幸运。


解散那天,拟好的措辞还没有说出口,目光流转,感激与不舍落入圆满,似乎又不必多言了。


有一名队友家住广州,仍赶回潮汕调研,只因“根在这里”。我们对家乡、村庄的眷恋,记录在每一份问卷里,潜藏在每一声乡音中。生命旺盛的夏日,我们走在田间地头,我们见证、倾听、反思、期待。农村与城市并非对立,乡村有其独特的良性生态,也有蓬勃的发展潜力。我希望,来年访问员重返乡土,能看到乡村让人欣慰的变化。


乡土中国,在乡土中理解彼此,在乡土中寻找出路,我们在路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