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手记 | 真实世界最可爱

作者:来源:社会调查中心发布时间:2021-08-24


编者按

广东千村调查,让人们看见真实乡村。项目数据记录的是农村家庭的逐年变化,反映的是乡村当下发展难题,以求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撑。

本文作者魏童曾担任2020年广东千村调查访问员。2021年,她再次加入千村调查,从质控者的角度感受乡村,体味数据,记录南粤乡土发展足迹。以下为魏童所写的千村调查手记,记录了她从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学习出发,对调查、数据及其作用的思考。



真实世界最可爱

作者 / 2021广东千村调查质控组 魏童


一年前的夏天,疫情反复,态势不明。困囿于居家上网课期间,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广东千村调查,成为一名访问员,去到了实际的乡村,在烈日下走访家户,亲耳听过村民们诉说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年后的夏天,我坐在千村调查项目组的办公室里,机缘巧合下,我听到了耳机里今年访问员走进了去年我访问过的家户,与那位受访者开始着相似的寒暄,心里难免生出一些别样的感慨。


我听着受访户说着一个又一个耳熟的名字,在脑海中搜索并读取着去年的记忆,再将这段记忆与耳中正传来的访问录音联系在一起,如此,我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爷爷的家中一般。我也曾喝着爷爷泡的茶水,坐在餐桌旁听着他一边回答我关于家庭支出的问题,一边教训身旁的小孙子,那时我也和今年这位访问员一样,向爷爷夸赞着小孙子的可爱,而爷爷则是愉悦地笑了一笑。如此联系和微妙的重合,让我知晓了,过去一年里,爷爷身体依旧康健,家庭依旧美满,而小孙子也依旧在快乐地茁壮成长。这些信息就像小石子投河泛起的涟漪一样,在我内心中微微荡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欣慰。


如果说第一次加入“千村调查”是萍水相逢,那么第二次则是因为了解而心向往之的选择。我曾是在前线行走的访问员,如今则是在后方坚守的质控者,两段经历让我能够看清楚“千村调查”的台前和幕后是如何有机串联和相扶相持的,这让我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了社会调查、了解了广东乡村。



访问员走村入户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在去年的访问员线上采访中,我曾说过:“千村项目实地调查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位敬重的老师所说的话,‘我们要与时代肝胆相照。关注人民痛点是我们的情怀,关注执政者难点是我们的专业’。”我一直敬佩老师这样的胸怀,将一整个时代放诸心间,忧与乐随时代而起与落。从专业学习到千村调查,我开始思考情怀与专业的联系应如何构建。


我相信很多参与千村调查的同学都和我一样,与调查“专业相关”,而今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并不应仅仅停留于面试时我们描述的自身优势。它也许现在在我们的身上并不具备改变世界的能量,但未来,待我们一同牵手走进乡村,待我们将青春和学业凝练的成果带回乡村的时候,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我们就可以尽情、尽力地用我们“专业相关”知识去改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而现在,凭着千村调查为我们打开的、一个看向真实世界的窗口,我们可以看清和锚定我们前行的目标。


在核查过程中,有核查员说过,听录音的过程其实是了解人生百态的过程。这种“了解”,我认为不是单纯地听故事或读故事。由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聆听,这种“聆听”可以天然地包含着学科与专业赋予的情怀,这种“情怀”引导我们感知和理解民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促使我们今后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就我个人而言,公共管理专业所有课程都在向我介绍“体制”与“政策”,其实相应的每一个体制与政策背后,都是包含着人的情怀,包含着对平凡他者的关注及对其悲欢喜乐的感同身受,这也是刚性(如体制、政策)中的柔软部分。这种“柔软”会始终如一地推动我们去思考学术问题本身,用自身的知识为这些富有实感的“人生百态”寻找到解锁、解困的方向,而这种“寻找”本身,也是一群以“学术”为目标的人求得“放心”的过程。


核查员开展录音核查工作



从微观走向宏观


千村调查采用的是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微观个体的,是以家户为单位的。在调查与录音核查的过程中,我们会共情于上述的“人间百态”,但学术研究需要我们保持客观的立场。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手上的微观数据。宏观视角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我们暂且抛弃个体的酸甜苦辣,整合共性难题,形成问题的交集,并从整个乡村、整个社会,甚至是整套制度体系的层面去识别问题所在,并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如此来看,数据库的作用范围更为广阔和深远,它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而是从现在、从微小处帮助我们识别出一个群体正在面临和将会的问题,那么当我们找到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受益者也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受益的时刻也会前移。


访问员追随村民到户外进行访问


当然,宏观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对微观角度的对立和斥驳。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在微观层面是最真实的、也是偏差最小的,因此这些个体案例在研究中具备很大的说服力;同时,微观角度也让我们始终抱有对“人”的关怀,研究最终的意义也是落脚于具体的现实,作用并造福每一个微观个体。这两点都是我们尝试进行宏观研究时不可抛弃微观层面的重要原因。



真实世界总是最可爱的


真实世界总是最可爱的。调查让我们从厚重的书本中抬起头,尝试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土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贴近这个真实的社会。


村民浇灌农田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会常常会看到、听到一些令我们“不解”的现象,但当我们尝试去思考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时,会明白每一个村庄(或称基层)都有其经历漫长时间所形成的某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对于当地人而言无所谓好坏,就只是真实存在于此,在某些时刻发挥着它自身的社会功能。我们深入乡村的调查不是为了纯粹的批判,也不是以发现这些“不解”与“不同”为乐趣,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正确的心态,对这些客观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印象,并形成相对的价值判断。这种理解与判断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及社会的运转,而这种对真实世界的了解会是我们做好研究路上一点明光。


有人会质疑调查的意义。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会听到过某些受访者诸如“不理解这个调查有什么意义”这类的话,偶尔遇到一些质量相对不高的样本时,我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调查意义在何处。除了我们常说的研究与学术价值,调查还有什么是可以说服我们的?


后来偶然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我找到了一位老师给予的答案。他说:“同学们能去思考调查的意义,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但大家当下也不必太纠结具体的意义。无论是调查还是‘三下乡’,其实都是与真实世界相连接。它不是完美的,但它会让一些事物在你的眼里‘被看见’。通过不断地与真实世界连接,你的地图也会变得更加广阔。”这也正是“行万里路”的意义所在,行过的路途为我们开拓了更广阔的世界,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的见地。真实世界是一本需要啃读的书,也需要我们为之花费心力,与书本相比,它能让我们收获更直观的感受,自然也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又或许我们未必非得为“调查”找到一个高深的理由,它可以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一种体验与情绪,就像一扇飘窗,美即为实用。当然,它本身就是让我们看见世间美好的媒介,让我们自己在繁杂的生活之余,还能看到和享有所谓的“人间值得”,如此,对我们便是不可或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