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五期:王定祥教授分享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7-01

2022年6月23日下午,西南大学智能金融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财政金融系主任王定祥教授,受邀为暨南大学-国强公益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学员授课,本期课程主题为: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王教授从金融的概念、资源通过金融机制配置的手段和目标开始讲授,对普惠金融的概念、乡村振兴中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以及乡村振兴中普惠金融发展的逻辑与现状、发展难点、发展制度安排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对深化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进行剖析。


首先,王教授通过融通资金这一现象层面的金融运行机制和产权意义上的金融运行机制详析了金融的内涵及外延,让学员进一步明晰了金融的表象、本质和价值再造的意义。他通过对储蓄投资转化渠道与机制模型剖析,表示资源配置的金融机制可以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手段进行推进,从而达到效率、公平和生态目标。

紧接着,王教授通过普惠金融概念的发展历程、理论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分析了乡村振兴中普惠金融发展逻辑与现状,并对普惠金融的使命、金融市场生态分层和其服务对象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农业经济主体发展规模及信贷需求规模的关系。他表示,通过对农业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框架的剖析和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金融机构的服务驱动力影响因素。其次,他梳理了乡村振兴中普惠金融的发展逻辑,从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维度揭示了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三个重点:乡村产业培育、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形成以政府、市场、社会机制的金融支持乡村机制,创建以信贷、担保、保险、基金、股权融资等不同的金融产品的支持体系,以满足乡村振兴中多样化金融需求。在此基础上,王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一是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明显增强;二是金融服务便利性不断提升,金融覆盖形式创新多样;三是弥补制度短板,健全法律框架;四是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五是优化担保增信体系和机制建设,推动风险有效分担。

王教授对新时代农村金融领域的新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特征、金融服务供给端状况、对乡村振兴中金融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明晰了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难点包括:金融产品少、经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经营可持续性差、资金使用监管困难、需求方缺抵押品和硬信息等。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中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目标,应从微观上加强普惠金融运行制度创新,如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专营机制有效落地,进一步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以及发挥保险公司的保障作用。

最后,王教授从供给和需求角度阐述深化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他提出要重点培育有效金融需求,优化重点领域监管考核目标、突出差异化导向、开展银行机构的融资对接工作、开展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加强普惠金融业务统计界定和检测分析等五个措施,强化考核评估,完善差异化普惠金融监管机制。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创新与有效供给,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落实完善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政策,加强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减税免税政策,优化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从多方面强化政策激励,促进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