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19期】陈帅: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测度方法、研究进展与关注点动态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7-01

2022年6月17日,乡村振兴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长聘副教授陈帅,进行了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测度方法、研究进展与关注点动态”的主题讲座。他从中国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影响、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测度方法、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经济学实证研究进展,以及该领域的关注点动态变化四个方面展开分享。


图片

首先,陈帅教授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介绍。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包括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中国的气候变暖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和北半球:温度方面表现为夜间增温和冬季变暖,北方升温比南方快;降水方面表现为降水微增但分布更加不均,南方洪涝频发而北方旱灾愈发严重;日照方面表现为日照时长总体缩短,南方日照减少更快;近20年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粮食作物单产,威胁粮食安全;二是改变农业生产布局;三是影响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技术推广等。

随后,陈帅教授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主要测度方法。分别介绍了划分不同农作物生长阶段的平均温度、农作物整个生长阶段的积温、衡量有害积温连续累积的热浪和寒潮、以及温度距平等指标的构造原理、优缺点及其演进过程,并拓展介绍了评估农业适应性的方法和实现未来预测的基本原理。

陈帅教授进一步梳理了气候变化与农业关系的经济学实证研究进展。从研究方法的演进来看,依次经历了从截面数据估计、面板估计、空间计量、空间面板,再到长期差分方法的过程,实证方法不断深入。从研究对象来看,逐步从土地价值、农作物单产,到种植面积变化、农业TFP、农业投入以及气候适应性等涵盖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丰富。

陈帅教授根据之前的合作研究,分享了目前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影响的一些研究结论。整体上,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单产都是明确的负面影响,且呈非线性关系——高温段上升越快,农作物单产降低越多。不仅如此,他们使用长期差分的估计方法,发现中国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可以达到46.8%左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这对农业生产的预测将产生较大影响,忽略农业适应能力的预测可能高估了10%左右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最后,陈帅教授从技术延伸、领域拓展和政策意义分享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未来展望。技术层面,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议题包括区分农作物生长阶段的积温、将全球变暖与极端气候结合起来综合评估、适应能力修正后的预测,考察农业投入(农业机械、化肥和劳动力等)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整合农学知识和数学规划方法等。领域层面,可以继续讨论的有以下几点:(1)低温区间段变暖产生的影响;(2)温度带北移及影响预测;(3)温室气体增加后也会带来碳肥效应(4)微观层面的气候适应机制,如农户层面的农业生产决策、技术采纳、劳动力配置等。政策层面,可以结合中国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开展多目标下的复杂约束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紧迫性和政策重要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