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三贵: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7-06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自成立起即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共邀请了10位乡村振兴领域的资深学者和专家。公众号已陆续推出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的精彩观点和解读。
本期,我们转载了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关于“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观点。
汪三贵,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学术顾问。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主要研究领域:贫困问题、发展金融、农村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是要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主要是促进城市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地区,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发展机会。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农民生产和生活成本。依靠市场主体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提高。加大对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如通过适当补贴农业贷款利息、构建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二是要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平衡发展,重点是推动中西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产业支持力度,立足当地资源状况,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在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金融等方面加大投入,补足中西部地区短板,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发展碳交易市场,让中西部地区的绿色资源成为收入来源。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用数字技术缓解区域公共服务瓶颈。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三是要缩小农村内部人群之间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重点是构建针对脆弱人群的帮扶措施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农村脆弱人群主要有老年人、残疾人、大病病人、儿童和城镇中工作不稳定的农村流动人口。农村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照料,留守和独居老年人口将成为乡村振兴阶段的特殊困难群体。因此,应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标准,为其基本生活提供充足保障,同时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农村儿童面临三大挑战,教育、健康和营养。教学条件相对落后、营养不良、健康问题凸显,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健康发育和身体素质都产生不良影响。应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幼儿园入园率;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包括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合理规划在校学生的营养餐,提高营养餐标准;重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发展型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流动人口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实施救助政策的同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
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方面,初次分配要发挥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注重保护收入相对较低群体的合法权益,防止拖欠工资、恶意压低工资等现象。此外要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工资以合理速度增长。完善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费制度,降低低收入人口税收和社保负担。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标准,避免老年人口因收入较低导致的生活困难。规范低保、五保和其他社会救助标准,减少瞄准偏误,避免精英俘获,提高转移支付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鼓励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完善三次分配机制。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