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七期:李承政分享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8-26

2022年8月5日,暨南大学-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7期课程顺利举行。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李承政老师受邀为学员上课,本期课程的主题是:乡村振兴实践: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图片

首先,李承政老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简要介绍。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方面,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随后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与之相关,并不断深入,对近30年甚至更长远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已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接下来是要努力在2035年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从长期来看则是要在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但在现实中,乡村振兴并没有特定的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

接着,李承政老师基于其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和广东五省的调研,对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并以典型案例的方式展示了各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因地制宜的经验做法。当然,李承政老师也强调,这些典型案例仅仅是对各地乡村振兴实践的简要介绍,案例里的乡村并没有真正实现“振兴”,甚至有一些是刚刚脱离贫困,但他们都是正在“振兴”道路上探索和努力的乡村。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及独有特色等发展形态,这些乡村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五类:旅游民宿村、红色资源村、产业兴旺村、特色文化村以及外力帮扶村。李承政老师进一步通过故事和调研图片的方式生动地介绍了各类典型村下的具体实践案例。例如,浙江丽水莲都区下南山村,其借助古村落的优势,通过政府、企业和村集体合作发展民宿经济,促进当地就业和村民收入,是旅游民宿村的一个典型案例。湖南郴州汝城沙洲村,其充分利用当年“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发展成为红色资源村,也成为很多党政机关人员培训和学习的地方,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宁德福鼎柏洋村,在致富带头人村委书记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村内经济,实现村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村集体也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方法,有效治理村庄,成为全国有名的治理示范村。丽水青田县龙现村则是典型的特色文化村,其具有悠久的稻鱼共生文化和侨乡文化,该村的稻鱼共生系统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世界遗产的品牌优势。还有一些是借用外力帮扶发展起来的乡村,例如宁德福安下岐村,其被称为“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大量居住在船上的村民在政府的帮扶下成功上岸。但这些依靠外力发展起来的村庄也面临后续发展的问题,当没有帮扶以后,村庄该如何继续保持发展动力,这值得思考。

最后,李承政老师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经验进行总结。首先,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治理有效且发展势头良好的村庄往往具备坚实的人才支撑(比如,村支书、乡贤、外来企业家等),这说明发挥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乡村发展至关重要。第二,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发达且增长快速的村庄不仅拥有自身的优势产业,而且往往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产业融合发展能有效地助力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第三,乡村振兴过程中规范发展的村庄内部往往拥有良好的制度基础。第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村庄往往特别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并成功将其转化为经济收益。

基于典型案例的总结,李承政老师也分享了几点启示:一是各村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实现产业振兴。二是要发挥人才的作用,既要充分发掘本地人才,也要创造条件吸引外来人才。三是要巧妙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短板,通过村、政、企通力合作的方式发展村域经济。四是要挖掘乡村文化和生态价值,在将其转化为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实现生态与文化振兴。五是各村也要学习先进治理经验,探索本土化治理模式,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保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