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恒:粮食供应中的三大短板和扬长避短的基本思路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8-26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自成立起即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共邀请了10位乡村振兴领域的资深学者和专家。公众号已陆续推出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的精彩观点和解读。
本期,我们转载了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应恒,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上的发言。
周应恒,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曾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人文社科处处长、江苏省新型高端智库—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决策咨询重点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涉农产业经济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一、俄乌冲突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
俄乌冲突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有影响,但可控;直接影响小,但间接波及大;危中有机,乌克兰那边有危险,俄罗斯这边有机会。冲击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同时,让我们对粮食安全观的确立和坚持现有政策,也有了确定性的自信。
从风险角度看,短期来看在相关的主要产品领域里还是蛮明显的,但是长期来看会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俄乌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与贸易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两个国家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伙伴。基于全球的食物系统的观念,中国作为全球食物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并且是非常具有份量的组成部分,当然双方冲突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会传导过来,构成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这种冲突的影响,并不一定只是战事造成的直接影响,还多是因为冲突战事带来了双方或者是国际集团对抗,疯狂制裁以及反制措施带来的冲击,并深深改变国际农业贸易格局。
从局部来看,乌克兰的变化或冲击会更大一些。乌克兰不仅是谷物生产大国,更重要的是谷物贸易大国。相对俄罗斯,我国谷物和粮油从乌克兰进口更多一些。更重要的是从全球看,乌克兰还是非洲四十多个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粮食供应的主体。根据乌克兰农业部4月21日的报告看,在战争期间他们仍然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即使处在战争状态,到报告时,在乌方的控制区域,对于去年的冬播作物,已经施了一次氮肥,这当然会有利今年夏收的小麦、大麦以及油菜的生长。即使战事中,迎来4-5月玉米、葵花以及土豆的春播季节,他们已经完成了1440多万公顷的播种,比去年或上个季节的1690万公顷的播种少了250万公顷左右,即实际减少了15%,当然战事还在进程中,不确定性还存在。因为对乌克兰直接的影响可能还不仅仅是播种多少的影响,还会对这个生产季的生产作业造成影响,因为肥料的供应很多是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来,现在困难了,对近年就会有影响,而且缺少劳动力,还有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所以,综合起来看,2022年的粮油产量受到的冲击应该不会太小,即使不一定是FAO上个月预测的减收30%,也比他们农业部估计播种面积减少15%的幅度会大一些。按照其生产量的30-40%用于国内消费,60-70%用于出口的估算,主要品种出口量估计减少至少在1/4到1/2之间,这个影响短期当然会很大。但是也会被其他补救政策逐步对冲缓解。除乌克兰加大力度支持农业,预计今年给农业部门的贷款支持8倍于去年,达400亿格里夫拉外,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政策应对保证粮食安全。如,欧盟启动紧急支持方案,鼓励各成员国家、加强粮食农业的生产和支持等等。所以,从更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逐渐变小。短期影响会大一点,还有是因为乌克兰粮食贸易出口主要靠两大港口,而两大港口都是战争区域,使得乌克兰粮食作物和油料出口因为冲突处在停滞状态,这对我们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油脂在交货季节上,在能否交货方面都会构成冲击。同时,战事对中国在乌克兰的农业投资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中粮集团就是乌克兰前三大谷物出口商,第二大油脂出口商,现在中粮在乌克兰的所有业务全部停止运转了。当然从长远看,如果战事不再全面升级,这种直接的冲击影响,我们认为还是可控的,目前粮油产品的国际价格高腾,除了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大外,这种价格的冲击也多是在心理上的影响,短时间有放大。
二、当下中国粮食供应中的三个短板和扬长避短的基本思路
我们的短板主要有三,首先是中国农业资源的人均相对短缺是最大的短板。其次是可以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趋势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品质的食用农产品国内供应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升级需要。还有一个大的短板,就是饲料粮、饲料本身的短缺,表现在大豆(油脂+饲用豆粕)及饲用谷物和饲料的大量进口上。从我国进口贸易来看,除大宗产品外,这些年进口金额增长比较多的是高品质的蔬果、水产等各类食品,使得现在进口金额已经接近或超过了相关产品的出口金额。像肉类一样,我们原来都是出口国,现在都变成了进口国。这说明高品质农产品国内供给保障还没有真正做到位。针对这几大短板,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要扬长避短。
在资源方面,虽然我国人均农业资源量不足,但我国在资源的多样性方面特别具有优势,比如,相对于耕地或者农用地,我国不仅国土面积大,地貌与气候条件都多样,而且生物基因、种植资源的多样性也是世界少有的丰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我们食物消费追求的越来越不是数量,而是品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资源方面的多样性优势,甚至大国小农体系不具规模性的劣势也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比欧美的资源大国更擅长进行精细化的生产,农业进行精耕细作,这是我们五千年来农业的传统或者是文明的优势。我们从开展优质产品生产或者说跟欧美进行差异化竞争的角度来讲,是具有优势的。我们把这种农业文化传统的优势,以及农业主体组织的优势和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高品质食物需求的供给保障水平潜力巨大。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强调把小农户和大市场结合起来,强调数字赋能农业发展,特别是让农业电商使得边远山区小农生产也能够和大市场对接。这块展示了应对未来食物需求的增长领域中,我们还是可以赢得差异化竞争的。
针对饲料谷物、饲料原料短缺这个短板,我们要构建一种“粮经饲”的组合。既然口粮基本安全有保障,并且口粮的直接消费量还在减少,我们过去用于国民食用农产品的资源可以进行追求高质化的少而精生产。就是说数量方面不一定要那么多,而我们可以转换一些资源出来,用于生产饲用或经济作物。对于饲用作为,不必追求都要收获成原粮,完全可以按照饲料的需求结构,有些可以选择种植生长量比较大的作物,不等其成熟就进行“青储”加工。这样可以大大增加饲料的供给量。这样通过“粮经饲”的匹配,构建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格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满足高品质食物需求生产。当然,还可以按照大资源观的理念,向耕地以外的国土资源要食物。利用我国多样性的资源,还需要发挥“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并且还将长期存在的小农户组织体系,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农区,特别是南方的丘陵山区,我们可以发挥小农户,把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起来发展,不一定大规模,但一定是高品质的养殖业。
三、基于大市场观,我们如何利用国际市场,保障我国全球农业供应链安全的问题
按虚拟面积来看,我们需要有13-15亿亩农业资源通过国际市场来获得,这是由我国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其实,要满足高级化的消费需求,我们也必须建立一种开放的体系,要从国际市场调节我们不能或者是可能不具备优势的生产品,才能满足我们对新奇特、多样化的需求,也就是说即使食物量足够了,也是需要进口的。所以,大安全观不仅要保证足够的食物供应量,还要保证我们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满足,还要有经济效益的观念,就是经济效益还要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主动地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具体简短地说:
一是要加强国际农业的合作,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还有俄乌战事的双方仍然是我们未来需要重视的合作伙伴。特别是俄罗斯对欧盟或美西方直接的农产品贸易都在萎缩,但是对华出口仍然在快速推进,这是他们的政策选择也是我们的需要,不仅对于我们建立多样化的格局,更好满足需要,而且是我们提升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应对国际格局变化所必须的。
二是我们要不断促进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要调整贸易布局或者是投资布局来增强话语权和控制能力。
三是供应链保障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加强供应链全环节风险监测,按照风险控制的要求,来制定我国进口替代调整的预案和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着力稳定国内市场,提高我们供应链的韧性。
四是确保中国食物供应链的韧性,需要着眼消费方面的调整,就是要节约粮食,乃至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我国现在有超过能满足二亿以上人口的食物在食物系统中浪费,如何减少食物浪费,也是我们对策的应有之议。
内容来源:周应恒教授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