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九期:彭小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的经验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0-31

2022年10月13日,暨南大学-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9期课程顺利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彭小辉教授受邀为学员上课,本期课程的主题是: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的经验。

首先,彭小辉教授追溯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出的背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接着,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2021年浙江省被设立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坚定决心。对于共同富裕,早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毛泽东就指出“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彭小辉教授指出,就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两者关系而言,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第二个百年的两大战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总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者有着一致的原则,那就是兼顾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两者的实现路径一致,都离不开“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的“三有”协同,需要“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仁慈之手”三手优势互补、共同发力。

接着,彭小辉教授阐释了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乡村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解决我国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主要抓手。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培育乡村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的坚实保障。生态宜居是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资源在政策、资金、技术的有效配合下可以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治理有效是保障。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的。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风文明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

最后,彭小辉教授介绍了浙江的成绩和经验。曾经的浙江虽然地理位置较好,但受限于山区较多、土地狭小,其人均资源少、农民收入低。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其兼顾效率与公平,在推动高质量建设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978年,浙江省人均GDP为337元,仅为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87%;2021年,浙江省人均GDP已是全国人均GDP的1.42倍。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全国和主要发达省份,202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而相邻的江苏省为2.2。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比如充分挖掘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注重缩小城乡差距,比如构建闲置农房激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农房+农地”“农房+产业”“村集体+农户” 等新模式,变“沉睡资产”为致富活水。三是注重缩小区域差异,比如对于南部山区的贫困县人口,采取“下山移民”,统一搬迁、安置,通过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方式销售当地农产品,带动村民实现增收。四是注重缩小收入差距,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收入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五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覆盖水平,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六是视农民大众为主体,把农民大众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力军和主人翁,以农民主体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来实现共同富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