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十期:黄泽颖:以营养导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2-27

2022年10月28日,暨南大学-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10期课程顺利举行。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泽颖老师受邀为学员上课,本期课程的主题是:以营养导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黄泽颖老师首先介绍了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背景。营养不良一直是困扰全球的重要问题。目前,全世界的营养不良表现为三种形式:贫困地区人群的营养不足、发达地区人群的营养过剩以及全世界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农业系统如何满足营养健康需要?食物系统如何推动营养不良问题解决?探寻农业、营养、健康的关系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研究的热点。2013年前后,多位学者首次提出营养导向型农业概念。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指出,营养导向型农业是一种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或方案,旨在确保生产量足质优、价格合理、营养丰富、文化适宜且安全的各种食物,营养和健康是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这一概念跳出传统的食物生产局限,以系统论的观点审视农业生产,强调从食物系统角度出发,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使营养健康成为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2017年12月14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与FAO驻中国办事处联合举办研讨会,提出将Nutrition-Sensitive Agriculture(NSA)翻译为“营养导向型农业”,标志着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中国。2019年,“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写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接着,黄泽颖老师介绍了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政策规划。为解决营养问题,FAO提倡从食物价值链的各个阶段(生产、加工、零售、消费)采取行动,提出了营养导向型农业涉及的5个领域20项干预措施、投资规划的10项基本原则以及6项核心评价指标。在FAO政策规划指导下,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本国的营养导向型农业政策。我国于2016年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先后颁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政策规划。这些政策规划带给我们三点经验启示:一是要以系统观点重新认识农业、营养与健康三者的关系;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农业与食物系统存在的问题;三是要以营养导向重新构建农业产业链和食物营养价值链。

然后,黄泽颖老师对我国的农业与食物系统进行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在挑战方面,一是我国的营养不足问题虽得到根本改善,但超重肥胖以及膳食不平衡导致的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二是全球地缘紧张、气候危机、逆全球化以及“数字化恐慌”等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三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与居民营养需求还不相匹配。在威胁方面,我国农产品供给的资源压力加大,具体表现为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和农业用水供给缺口较大;我国农产品全产业链损耗浪费严重,每年浪费的粮食可养活约2亿人;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变化迅速,“谁来种地”成为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机遇方面,一是国家的战略规划为农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二是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物供给和消费提出了新需求;三是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在优势方面,新世纪以来,我国食物产量成就显著,为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我国营养健康产业创新活力十足,营养导向趋势明显,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最后,黄泽颖老师就如何推进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在发展思路方面,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资源满足当地人的食物需求;要以“营养导向”为理念,将农业生产与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膳食营养需求相结合;要以“资源禀赋”为出发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优势种植产业。在发展建议方面,一是要加快营养导向型技术创新和营养标准建设;二是要大力提倡适度加工、精准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减损增效;三是要大力推进食物营养知识普及和居民食物消费引导;四是要尽快建立健全营养导向的可持续食物政策体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