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26期】温铁军: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3-14

2023年2月27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首席研究员温铁军教授,受邀为暨南大学师生作题为“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的主题演讲。讲座活动由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承政主持。

温铁军教授

温铁军教授的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金融扩张与债务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内生性矛盾,是一般发展中国家难以克服的现代性危机。但在全球危机压力之下以举国体制实施逆周期甚至跨周期做多宏观调控,是中国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的输入性风险时的有效经验。这两次逆周期调节客观上分别形成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这两大资产池。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相继提出工业、农业和金融三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意味着工、农业与金融相对过剩,不可能延续“旧阶段、旧理念、旧格局”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向“三新”和城乡融合促进生态化乡村振兴,进一步打造“第三资产池”,使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在资本过剩条件下应对全球化危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事实上,中央大规模投资推动“五通”进行政村、“五通”进自然村,意味着以乡村为主要场域的巨大资产池正在形成。

之所以有这样的调整,首先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中国面临着政府债务过重与银行资金过剩并存的困境。长期依赖土地抵押借贷支付债务利息的地方财政陷入赤字困境,越是发达地区地方债务越重;随时可能发生房市、股市下跌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对冲外汇的货币过量增发,造成地方金融贷存比较低,大量资金滞存于县域商业金融机构,亟需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生态资源价值化结合吸纳过剩流动性。其次是随着当代中等收入群体崛起,需求侧迎来第三次消费升级,体现为与粗放消费主义不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化需求,对供给侧的要素结构变化产生要求。但供给端的空间生态资源具有整体性、非标性、公共性的特征,其定价难题需要适配性的新生产关系来解决,因而亟需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础上解决空间生态资源作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如何进入市场交易的问题,使沉淀的资源变成可活化的资产。取消

因此,乡村振兴作为打造第三资产池的重要领域,需要以“两山”新理念来统筹金融与农业两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从防范金融风险出发、考虑化解过剩资本难题的合理路径;又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资本深化的深改要求。

讲座现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