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平接受南方日报采访:建设双向“飞地” 探索新型区域合作机制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5-26


编者按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广东,足迹遍及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全省各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南方日报采访了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

以下为采访原文:

建设双向“飞地” 探索新型区域合作机制

前不久,广东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

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其中,深汕特别合作区率先为广东的“飞地经济”模式先行先试。

在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森平看来,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还可借鉴“反向飞地”的模式,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机制。

“反向飞地”是一种区域合作模式,由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实现创新资源的异地集聚和跳跃式转移。这种模式有利于打破地缘限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做法是,欠发达县市以用地指标作为投入,在发达地区设立‘生态补偿飞地’形式的工业园区,双方共享产出、税收等收益。”杨森平进一步阐释,这样既能利用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和市场优势,又能保护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飞地与本土的联系和协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效对接,实现跨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高度关注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广东也应积极探索,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路。”杨森平说,通过“反向飞地”的模式,可以增强广东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首发在南方日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