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干部报:从“千村调查”看乡村振兴实景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5-26


编者按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把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近日,乡村干部报特对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以及两位暨大学子专访,从广东千村调查看乡村振兴实景。

以下为报道原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把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乡村的全面振兴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村庄的振兴。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于2018年起连续5年开展广东千村调查项目,2022年夏对南粤63个行政村、1757户农户家庭进行的入户调查,聚焦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力求真实呈现乡村振兴实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汇成《2022广东千村调查研究报告》近日向社会发布。

       01对话:专家眼中的千村调查

本报记者近日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首届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对调研成果进行深度探讨与解析。

记者:您和团队长期以来坚持在一线调查研究村庄,请您介绍一下千村调查的意义和最新成果。

冯帅章:目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也是我们前进的路标。我们紧贴群众所需所盼,通过千村调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我们通过分析乡村发展的微观数据和相关信息,紧抓痛点难点,实现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有机结合,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基于广东千村调查的真实数据与对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考撰写的调查研究报告,内容涵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与美丽经济体系建设、城乡融合与要素流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主题,成果丰硕。

记者:在调研中,一定有很多“先进村”,虽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功之道有哪些共性?

冯帅章:根据千村调查结果,“先进村”主要有三点相似之处。首先,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效能、推动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其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数据显示,去年广东大部分行政村将集体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分别占比为73.81%和66.67%;最后,打造了优秀乡村人才队伍。“先进村”往往注重打通人才返乡下乡制度通道,注重本土人才技能培训,为村子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记者:同样,我们也不能忽略依然有一些“后进村”。它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冯帅章:“后进村”发展缓慢的首要原因是缺乏产业资源和比较优势。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但这些村生产力不高,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产业主要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为主。另一个限制因素是乡村治理水平不高,村委会成员年龄较大或学历水平不高,凝聚力不够,群众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第三个原因是“空心”问题严重,乡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这不仅是“后进村”,也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建议也主要针对这三点问题。首先,突出政治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有效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其次,依托特色资源,鼓励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和市场价值。同时推动产业链延伸,实现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链接融合。最后,各地基层政府要进一步畅通人才返乡下乡的制度通道,以人才为载体牵引资金、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导入农村,形成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

记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最终受益者。调研中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有哪些痛点和难点?该如何解决?

冯帅章:从近几年的千村调查来看,农民最关心的是就业和收入问题。首先,近四成广东农村劳动力在私营企业就业,而私营企业在过去几年受到的冲击较大,我认为应当尽快通过“减免缓返补”等政策,为企业减负,稳住农民的就业岗位。其次,全省约有三成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但本地就业工资明显低于外出就业,因此应继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和兴旺,让本地劳动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收入。另外,广东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加快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可不断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来源。最后,农村雇员劳动力签订就业合同的比例较低,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关就业服务政策和权益保障体系。

记者: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请您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个招。

冯帅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扎实推进多项工作。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保护不严格、流转不顺畅等问题都会严重制约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在税收和金融政策上对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予以优惠,针对改革经费紧缺的区域进行经费扶持。

其次,土地及生态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首要资源,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制度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资产红利的释放。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农户进行农地和宅基地流转的积极性,扩大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各项流转政策的贯彻落实。

最后,建议各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村集体为载体加强同农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等合作开发优势产业,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02对话:学子眼中的千村调查

连续5年,近千名学子参加千村调查,为收集一手农村数据行走在南粤大地,听四方乡音、访民情动态,为实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本报记者邀请其中两位畅谈见闻和感悟、收获和成长。

青年学子在乡村调研

记者:请两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参加千村调查的初衷。

陈瀚瀚:我是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经济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之前对农村的了解仅仅来自我的家乡,比较片面和局限。我想通过参与千村调查走进更多村庄,切身感受农村发展变化,挖掘乡村振兴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谭学韵:我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希望借助乡村调查,从乡村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并继续朝着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而努力。

记者:你们分别去了哪些地方调研?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陈瀚瀚:我在汕头市龙湖区调研12天,和队友共计走访4个村庄、120户农户。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在入户环节。龙湖的样本村主要是城中村,环境复杂,村民警惕性较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与受访者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这不仅考验体力和毅力,还锻炼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经常有村民问:“你们年年来调查,有什么意义?”我告诉他们,一个村的数据也许微不足道,但上千个的村数据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宏观参考、惠及千家万户。

谭学韵:我所在的队伍调研区域是肇庆市怀集县。部分受访者是独居老人,只能用客家话沟通,需要尽可能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我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入户做调查,因为访问技巧生涩,磕磕绊绊,进度严重落后于队友,非常焦虑。整整3个小时,受访的阿姨没有抱怨和催促,还塞给我一颗苹果。虽然出师不利,但这份浓浓的乡情让我对乡村的陌生感、疏离感一下子消退了。

记者:参与千村调查,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成长?

陈瀚瀚:深刻的感受总是,要在“躬身入局”的体验中塑造并成型。这一次短暂的乡土旅程,让我对广阔的农村有了更多切身体会和认识。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故事。此后无论继续学习还是踏入社会,我都会把这些故事随身携带,始终关注乡村发展变化。此外,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学生,我希望利用千村调查收集的庞大数据去研究一些跟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问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谭学韵:这段调研经历给我带来的不只是一时的风景和感受,更是陪伴我度过大学生活甚至更远人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我常常想:立足于自身专业,我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我可以投身乡村教育、推行语言保护工作……见证过不一样的乡土,我不仅拓展了思维和视野,也明确了行动的方向。


本文首发在乡村干部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