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研修班第十九期:新媒体赋能慈善公益及乡村振兴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9-07
2023年7月13日,暨南大学-国强公益基金会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第十九期课程顺利举办。暨南大学乡村振兴项目组特邀教授、银龄传媒总经理、广州文创环境设计公司合伙人王生升老师受邀为学员授课,本期课程的主题为“新媒体赋能慈善公益及乡村振兴”。
培训现场
王生升老师指出,乡村振兴的三大重点是美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在新媒体的助力下,碧桂园做好乡村振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品牌和IP影响力、优秀的团队和职能部门、物业渠道和素材能力源以及资本的多样化募集方式。因此,可以从战略引领、媒体运营思维能力提升、合理的团队和资源配置、IP打造和持续化运营等方面发力,推动乡村振兴。接着,王生升老师围绕“破圈”、“数字化”和“案例”三个关键词展开分享。
首先,王生升老师指出了新媒体经济盛行下如何破圈。作为乡村振兴破圈的典型案例,贵州村BA的爆火条件有三个。其一,满足了精神需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啦啦队和拿着大蒲扇的现场观众,打造烟火气十足的新看点;其二,满足了产业需求,发挥体育旅游的产业价值,助推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三;展现了文化自信,留住了“乡愁”,维系了亲情、友谊,突出新时代乡村人的精气神和价值观。
近期爆火的淄博烧烤则得益于新产品、新传播和新人类的结合,以短视频为主,借助网感好的淄博政府和人民,把握恰到好处的传播节奏,吸引各地年轻人尝试新鲜事物。淄博烧烤爆火为新媒体营销提供了新思路。第一,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消费群体的需求;第二,相信传播的力量,要有新媒体掌控力;第三,了解新媒体的传播逻辑,把握传播节点;第四,构建强大的传播矩阵,布局年轻人。
其次,王生升老师阐释了新媒体如何通过数字化赋能慈善公益和乡村振兴。不同于纸媒、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特点是及时、海量、碎片化和低门槛。自媒体是个人发声平台,具有平民化、个性化和原创性的特点;社会化媒体是用户具有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和社区化的特点;融媒体则是传统媒体内容搭载互联网的渠道,具有权威性、多媒体化和高效性的特点。
新媒体可以从公益传播、动员参与、资金募捐、志愿服务和社会问题破解等多方面赋能公益慈善。目前,数字公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覆盖了普惠教育、养老助老、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扶残助残、应急救助、医疗健康、生态环保以及游戏公益等多个社会领域。
最后,王生升老师解析了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新媒体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革新农业表达形式,宣传农村文化价值。但目前农产品新媒体营销实践仍存在一定问题,如生产主体欠缺品质把控意识,缺乏优质人力资源作为支撑等。对此,王生升老师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在线学习,如开展公益课堂,讲解农林知识,提高农民品控意识;第二,引入职业培训,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市场对接;第三,加大产业融合,开展市场调研,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农业旅游多元化经营;第四,开展媒体宣传,如两微一端、网红经济和明星社会公益等;第五,整合销售渠道,如商超渠道和特通渠道。
典型的案例包括县区与网络科技公司合作,利用优秀主体的“名人效应”助力家乡农产品电商营销;县区培育乡村主播,打造个人IP、垂类账号、本地服务等;通过“非遗+新媒体”模式,传播苗绣文化,推广非遗产品和地方农产品等。这些成功破圈的案例对新媒体赋能慈善公益及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