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30期】温铁军:农民何以救中国,建国以来化危为机的三农贡献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12-07

2023年9月27日晚,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首席研究员温铁军教授,受邀为暨南大学师生作题为“农民何以救中国,建国以来化危为机的三农贡献”的主题演讲。讲座活动由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森平教授主持。

温铁军教授

温铁军教授的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温铁军教授认为,深入理解建国以来化危为机的“三农”贡献对于我们当下提高应对考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950年土地改革化解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危机是亿万农民第一次救中国。建国初期增发货币抵补赤字,派生了恶性通胀危机本来是不可挽救的,幸亏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人口占88%的传统二元结构,举国体制下我们从农民那里得到了大量物资用以投放城市,平抑市场价格,打赢了对投机商的“米棉大战”。同时农民把出售农产品所吸纳的大约一半的超发货币储存到银行,促进了货币回笼,减轻了财政压力。

1980年的“二次土改”化解了对外引资派生的内外债危机是亿万农民第二次救中国。70年代初期引进外资派生了与后发国(即经济相对落后、发展较缓但通过努力赶超而上的国家经济体)类似的债务危机,加上知青回城造成大量失业,“经济面临崩溃边缘”被大包干促进的乡村工业化缓解:一是国家对“三农”的直接财政开支和基建支出下降了一半;二是农村轻纺原材料增长和社队企业出口缓解了外债压力;三是伴随农民收入连续4年超城市、乡镇工业与自主城镇化形成了历史上唯一内需拉动的10年增长。

2005年的“新农村建设”化解了外需骤降派生的过剩危机是亿万农民第三次救中国。中国2001年加入WTO,经济发展模式由内资主导向外资主导转变,却遭遇了2008年金融海啸、2009年全球通胀需求下降。这时候国家投资新农村建设吸纳了沿海数万企业倒闭派生的数千万失业打工者,“五通”进村(即村村通公路、水电、客车、快递、网络)使13%财政补贴的家电汽车顺利下乡,缓解了压港物资过剩,保住了跨国资本。

2017年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全球化解体的“压舱石”。激进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了严重污染,地产资本金融化野蛮生长抬高投机预期,实体经济遭通胀通缩资金析出。国家以乡村振兴为主推进生态文明转型,改变了粗放数量型增长的过剩经济,用乡村资源货币化来吸纳货币的过量增发,扩大了乡村物业价值化空间,实现“两山”和平发展。由此,亿万农民才能在城乡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中获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