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33期】陶然: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与城乡土地改革

作者:来源: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7-01

2024年6月12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校长讲座教授、发展与治理学科部主任陶然受邀担任 “暨南-乡村振兴大讲堂”系列讲座主讲嘉宾,与我校师生分享了题为“转型发展的中国模式与城乡土地改革”的主题讲座。

首先,陶然教授介绍了1990年代中期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也即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两种发展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是指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广东从来料加工的“三来一补”模式走向进料加工的“三资企业”模式;苏南模式是指1994年苏州与新加坡共建苏州工业园,学到了一套建设与运营工业开发区的软硬件技术,苏南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不同于“苏南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压低工业用地地价,放松环保和劳工标准开启“逐底式竞争”,珠三角地区的征地难度偏大,所以诸如东莞等地的工业园大部分都是村级集体工业园性质,而非政府国有工业园,这种更多依靠集体土地推动的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民间创业、民间收入和财富涌流,此种模式下地方债务问题不甚突出,产业升级效果更好,而且遍地开花的城中村、村级工业园为打工者实现了老乡聚居,为外来人口实现了举家迁移,也为子女随迁创造了良好条件。但陶然教授随后进一步指出,苏南模式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地方政府强力推动增长的原型和代表,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陶然教授

然后,陶然教授指出了中国当前城市化模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一是是中国城市化两个主要维度的不平衡,“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不平衡,尤其是以“完全市民化”为指标的“人口城市化”远慢于以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张为表现形式的“土地城市化”。二是土地制度和相关配套户籍、规划及财政体制改革滞后,大批已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流动人口仍然难实现在城市定居的两个关键性互补条件,即举家居住的住房条件和子女的平等就学、升学条件。三是城市、工业园区不断扩张扩建带来的土地问题,城市过快扩张,工业园区不断扩建、新建意味着耕地不断被占用,导致耕地保护压力普遍加大,同时不同地区在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

最后,陶然教授提出了深化土地改革的具体方向和政策措施,包括适度调整城市增量土地的获取方式与供地结构、逐步推动农地征收中的“留用物业安置”、适度放开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包括“跨区增减挂钩和折抵指标调剂”、“易地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易地代保”为基本内容的三类土地发展权转移和跨区市场化交易等。

讲座现场

讲座互动环节,在场师生与陶然教授就农村土地开发、利用和流转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交流。


师生踊跃交流互动


返回